当前位置: 首页 > 德育管理 > 实施养成教育 打造特色德育2013.12.

实施养成教育 打造特色德育2013.12.

2013年12月04日 13:56:34 访问量:848

实施养成教育    打造特色德育

——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管理模式实践与研究

济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杨金勇

 

 

【按】根据《济南市优秀教育管理工作者建设工程人选培养规划任务书》五年发展规划目标、《优管工程第三协作组工作计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目标,学校以打造特色鲜明的齐鲁职教名校为目标,以提高育人质量为宗旨,积极改革培养模式、创新育人模式、推进多元办学,取得了显著地成效,促进了个人能力提升,提高了管理水平、提升了发展内涵,促进了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正文】

山东省人民政府2012年第49号文件,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化建设注入强大的动力。全市职业教育积极开展了中职教育的探究和交流,建立起完善的统筹管理机制。集团化发展、规模化发展、品牌特色发展成为中职学校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我校自2004年实施二次创业,借助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春风,借助全市职业教育“五个一”提升工程,抢抓机遇、勇于改革、锐意创新,实现了办学条件、办学规模、办学模式、办学质量、办学效益的显著提高。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化建设的发展,如何提升中职教育的竞争力、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成为中职学校发展的课题。我校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积极实施战略性调整,根据教育管理研究与实践,确定以内涵提升、特色发展为动力,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以德育特色活动“养成教育”为重点,推进德育教育管理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一、  德育教育课题化,养成教育是中职德育教育的实践要求

中职德育教育课题化研究是德育工作系统化建设需要,是适应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化发展的要求。经过多年德育实践,我们从德育教育要素中精心提炼出一个影响中职德育工作的基础因素,经过实践研究,探究出独特而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理念,那就是实施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从中职生基础习惯养成着手,依据中学生认知规律,按照一定的管理规范,通过认知、实践,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和规范的综合性德育教育模式。

养成教育不是一个新的课题,但是中职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中职生养成教育较普通教育德育工作相比有着较大的区别。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化建设的推进,日益提高的发展需求与中职生源现状存在着差距,日益提高的素质要求与中职生个体差异存在差距,日益提高的质量要求与中职生认知能力存在差距。根据中职生德育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我们确定了一日生活制度化、宿舍内务整洁化、言谈举止文明化、课堂秩序正规化、体育运动经常化、活动形式趣味化、校园文化科学化、育人环境和谐化为内容的“八化”养成教育,并实施专题化的探讨、研究与实践。

习惯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良好的习惯使人受益终身。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养成习惯”。《改善生活方式》、《习惯成自然》等著作就习惯重要性、习惯决定人生、习惯养成方法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论述。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开展养成教育,无疑是施加教育影响的最佳场所。习惯养成教育,是促进教与学的的基本途径,是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基础,是推进素质教育重要内容。

习惯养成不是简简单单的事情,是实施德育教育的基础环节。中职生组成结构的复杂性,注定了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决定了习惯养成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小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规章制度、管理规定、班级条约等一些刚性的管理制度性,也存在一些鞭长莫及的缺憾。中职生家庭因素、环境因素、个性因素的差异,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知情意行的根深蒂固,形成的个体差异,决定了中职生教育的复杂性,也决定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习惯养成不是单纯的个体发展,更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全局。素质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习惯养成教育为学生个性的完善、全面提高奠定基础,也为教育的实施提供保障,为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可能。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着眼学生个体的长远发展、终身发展,就是着眼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和持续发展。我们坚持“德育为首,素质技能并重;差异发展,人人成功”的教育理念,正是从学生根基抓起、点滴抓起,细微抓起,以习惯促品德,以品德促素质,以素质粗促质量,以质量促发展。

习惯养成不仅仅是德育教育的基础,更是学校全面工作的互为促进。习惯养成教育是本真的教育,系统化的教育。用行动改变人,需要一种示范和强化;用制度改变人,需要一种制约和认同,用思想改变人,需要一种引领和同化。习惯养成教育也需要遵循管理策略和学生认知规律,从精细管理制度,流程化管理程序入手,细化规则流程,实施规范管理;学生通过认知、接受、内化,形成行为规范;学生接受规范、自觉遵守、形成无意识行动,成为自律行为,从而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实施,促进管理的完善。

二、  德育课程专题化,养成教育实现课堂教学的全方面渗透

德育工作是实施育人模式改革创新的重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职业教育面向人人,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德育教育是学生道德教育主渠道,教学是德育教育的基本途径,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

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阵地。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多元发展,使社会道德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倾向。愈来愈发达的科技文明正以其强大的工具理性精神、无所不在的数量化、物质化冲击着人的生存空间。如何实现传统美德与现代德育的整合,形成学生的精神力量、道德力量,是每一位德育工作的职责。学校加强德育课程开发,根据学生发展目标,实施专题化教学,有计划的开展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职业与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哲学与人生、心理健康等课程,按照三年规划,有计划实施,为学生阶段性发展和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在新的课改形势下,针对形形色色、良莠不齐的学生,要想取得更好的德育效果,我们认为不仅要加强德育课教学,更应该重视文化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文化课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担负着品德教育的重要任务,是一个重要途径。这要求,教学过程中,在情感目标的设计上,要把教学内容与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相结合,通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理想信念教育、道德与法制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和向善向美想上的行为趋向。

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化,养成教育实现活动育人的全方位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实践活动作为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的特点。

作为素质教育的灵魂,德育是促进人全面地、和谐地、高素质地发展的首要前提。德育实践活动课程化,是从德育课程的生成模式、内容的设置、方法的选择、主客体的互动关系入手,对增强德育的开放性、针对性、可操作性与互动性做一些探讨。我们根据学生的生活选择德育内容,设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实践、感受、体验、促进道德内化,形成最基本的道德生活态度、逐步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专题教育课程化。专题教育课程化,是结合爱国主义、民族主义、集体主义、国防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心理素质、个性品质等非智力因素实行专题化研究,并实施模块化课程教学的一种德育教育形式。内容上涉及道德情感、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的认知、接受和同化;形式上来讲,是通过课题的实践形成道德认知理论体系,从而指导德育实践;过程上来讲,是通过专题讲座、专题报告、实地参观等形式,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实践,影响个体道德情感、意志品质的认知;手段上来讲,是学生学习形成认知,通过写作、思考内化接收,形成动机付诸行动,从而养成良好道德品质。专题教育的课程化,是对专题教育活动的一种规范、一种保障。我们学年定期组织专题教育研究,确定计划、选取主题、制定方案,定期举行活动,形成了完善的专题化课程体系。

文体活动课程化。文体活动是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以及增进身心健康、强健体魄的重要形式。文体活动课程化,是根据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按照学校工作要求、学期工作计划、学期工作特点,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动员、有评比、有量化,有组织领导、有实施规程、有总结表彰的活动形式。文体活动课程化要求,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学校文体活动相结合,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素养,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校文体活动充分遵循教育教学和活动实践相结合的规律,并且相互补充,互为消长,遵循文武之道的结合。文体活动课程以全国文明风采大赛为引领,包括体育节、艺术节、感恩节、三文明活动月、环保活动月,贯穿文明风采七项活动主题,内容涉及春秋两季运动会、越野赛,元旦联欢晚会、迎新生晚会,书画展、书香校园,学雷锋活动月、文明职专人活动月等。

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化。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从目标上来讲,在于通过加强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课程实施上来讲,就要完善课程机制,充分体现课程的四个基本要素: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体现知识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切实体现其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从课程评价上来讲,要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践水平及认知能力,反映学生的发展潜能及其个性化的创造力,为学生发展拓宽空间。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学校实施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化,着力于开展青少年志愿者服务、暑假、寒假假期企业实践、环保宣传活动、体彩义卖等社会公益服务活动,从实践目的、实践组织、实践过程、实践评价上,实现了课程化管理,能够达到课程目标要求。

团队活动课程化。素质教育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迫切要求必须重视团队主题活动。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使青少年学生学会团结协作、张扬个性、发展特长,培养良好的意志品格。团队活动课程根据团队活动特点,充分体现目的性、组织性、团队性、协作性,课程实施要体现严格的组织纪律、明确的活动目标、严密的活动流程、完善的安全机制。团队活动课程,区别于集体活动,采用目标性机制,选拔产生核心团队,通过有计划的组织实施达到预期目标。学校团队课程,按照学校活动安排,组织清明节扫墓、环境保护、雷锋在身边、交通安全等团队课程;按照团体活动安排,组织小记者团、文学社、书画学会、摄影学会,定期开展活动,定期开展评比和展示活动,能够实现预期计划目标。

主题活动课程化。主题活动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提供了实践条件,使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加强组织纪律性,通过实践运用、检验和巩固,使之完成从知到行的过渡。主题活动课程化,是运用课程化教育管理模式,实施综合实践教育,按照教育主题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的重要措施。从形式上来讲,是通过主题班会、演讲比赛、合唱比赛、知识竞赛、辩论会实施教育影响;从课程内容上讲,通过爱国教育、理想教育、信念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生命教育、人际交往、法制教育等方面,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从课程实施上来讲,是由学校政教处、团委统一安排,按照学校学期计划,统一组织实施,学生通过参与、学习、聆听,抒发感悟,内化为自身的素养。

第二课堂课程化。第二课堂是按照学生兴趣爱好,组建成兴趣活动小组,按照课程要求,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实施的实践活动组织形式。从组织形式上来讲,包括室内、室外,课堂传授、实践操作、运动展示、劳动实践;从课堂内容上来讲,按照学生个性、兴趣和特长,开设健身操、太极拳、礼仪队、羽毛球、篮球、乒乓球、葫芦丝、剪纸、陶艺、航海航天,环境教育、探索与发现、人与自然和社会、国家地理、军事国防、人物传记等系列课程。从实施上来讲,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按照不同课程特点,遵循统一组织,分级管理的原则,按照活动周次安排,按照课程计划组织实施,坚持全面参与原则,为学生个性爱好开拓了发展空间。

特色活动课程化。特色活动是实施德育育人的特色实践环节,特色活动注重其独特性和传承性。特色活动课程化,是实现特色德育实践活动专题化、规范化、传承性相结合的必然要求。作为学校特色活动,哑铃操、安塞腰鼓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哑铃操是学校自创自编的一套学生健身广播体操,济南日报、新济阳等报纸多次报道。安塞腰鼓组建于06年,秉承传承发展的理念,不断发扬光大,以宏伟的气势、遒劲的动作、流畅的节奏见长,参加全县中小学生运动会、全民运动会开幕式、民间艺术表演、文化艺术节、庆国庆文艺演出、亚洲沙滩运动会开幕式等社会活动,锻炼了学生素质,赢得了社会好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化,坚持了内外结合、长短结合,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适应学生发展需求,适应个性发展规律,适应个性化品质的养成,丰富了学生的认知、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潜移默化中促进了良好习惯的养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建立了有效的实践平台。

四、  德育管理制度化,养成教育实现德育工作的全过程管理

德育教育实施过程,坚持文化为引领,管理制度为依据,养成教育为主线,全面发展、自主发展、个性发展为目的,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坚持优秀的文化引导人。加强物资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建设,建立“理念文化、行为文化、视觉文化、环境文化”四大文化体系,做到“三个对接”,促进工业文化、企业文化、中华经典优秀传统进校园,建设文化广场核心地带,形成创业广场、文化广场、传承广场为一体的文化中枢,打造一种氛围、形成一种品位、积淀一种底蕴,凝聚一种实力,营造快乐温馨、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

坚持制度管理为依据。依照《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大纲》,进一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认真学习领会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把学生素质的可持续性发展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目标。建立完善的班级管理、纪律约束制度,建立完善违纪处理、素质考核和评价机制,做到时时有人管、处处有人管、事事有人管,把制度深化到学生日常行为之中,内化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规范。

实施“三全”管理模式。作为一个系统的工程,德育教育坚持学生是实践的主体,教师是实践的主导。实施过程中,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原则,建立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全方位实施的三全德育管理模式。全员,就是齐抓共管,建立校长为德育组长,以政教主任为副组长,班主任为主体全体教师参与学生德育管理;全程,是指全天候管理,从早操、上课、用餐、自习到晚休,都有管理人员24小时无缝隙管理;全方位,是指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全面参与,让学生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教育、事事受教育、人人受教育的不间断管理。

加强德育教育队伍建设。提高每个教师的德育素质,加强《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教育法规的学习,发挥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作用,打造一支品质优良、工作踏实、乐于奉献的班主任队伍,完善干部教师、班主任管理规定,明确职责,形成管理团队的合力;以发展、稳定为主旋律,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不断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

 

德育管理工作的探索、研究和实践,经过职业教育长期的积累已经形成了不同的模式;但是,面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化建设的推进,如何更有效的提高德育管理水平,更好的适应现代化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更好的创建学校德育管理特色,推进德育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是每一个中职学校的研究主题。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研究,我们建立了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全面发展,自主发展、个性发展为目标,以“养成教育”为主线,课题化、专题化、课程化、制度化“四位一体”的特色德育模式,促进了学生快乐发展,健康发展。

 

编辑:艾华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济南市济阳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济阳街道洼里王村260号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