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职成建议〔2023〕47号
你们提出的“关于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建议”收悉,经商农业农村部,现答复如下:
一、积极构建涉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教育部主动对接乡村人才振兴新要求,推进校地联动着力提升学生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应用型农林人才。
(一)本科院校加强涉农研究型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是实施农林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22年11月,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 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教高厅〔2022〕1号),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主动对接农林业创新发展新要求,实施农林拔尖人才培养计划,聚焦动植物生产类、林学类等本科农林优势学科专业,依托高水平农林院校,科教协同探索本硕博一体化培养,培养一批高层次、高水平、国际化的创新型农林人才。主动对接农村、林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行业产业发展新要求,产教融合着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培养一批适应性强、高素质的复合型农林人才。
二是加强新农科专业建设。2022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教高厅函〔2022〕23号),引导涉农高校加快布局建设乡村治理等乡村发展领域新农科专业,加快培养乡村发展领域相关人才。目前,共设置涉农本科专业2385个,其中,支持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72所高校设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四川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39所高校设置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海南大学设置乡村治理专业。着力培养集技术、经营、管理、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型涉农人才。
(二)职业院校加强高素质涉农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一是推进优质职业院校涉农人才培养。2021年,教育部联合农业农村部,以职业院校为重点遴选推介了百所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其中涉农职业院校82所,各院校聚焦区域涉农人才需求,升级打造涉农专业,探索了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是优化职业院校涉农专业目录。2021年3月修订发布《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在科学分析产业、职业、岗位、专业关系基础上,对接现代产业体系和行业发展需求,一体化设计中职、高职专科、本科层次职业学校不同层次专业,推进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目前,共设置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1382个专业。川渝地区设置了畜禽生产技术、农机设备应用与维修、作物生产技术、园林技术等20余个中职专业,专业布点达140余个;设置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畜牧兽医、现代农业技术、现代农业装备应用技术等近20个高职专科专业,专业布点达100余个。2021年7月启动《专业简介》和《专业教学标准》修(制)订工作,指导职业院校修(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推动相关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
三是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2014年8月,印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于2014年启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截至2018年8月,已分三批在全国布局了558个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覆盖专业点 1000 多个,其中覆盖种子生产与经营、水产养殖技术等20余个涉农专业,开设70余个班级累计培养涉农专业人才3300余人,形成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基本模式。
二、加大农民教育与培训力度
(一)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引导各地统筹利用高校、职业院校、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民办机构等主体共同参与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2022年共有36所高校、167家职业院校、139家农业企业、196家农民合作社、1142家民办机构参与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同时,以返乡大学生、农民工等青年为主要对象,与共青团中央联合开展高素质青年农民培育,全年培训青年农民4196人;以返乡退役军人为主体,与退役军人事务部联合开展退役军人村支书产业发展能力提升培训,全年培训2461人。
(二)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在中央财政支持下,农业农村部组织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根据农业发展需要和农民对知识技能需求,按照生产周期分段实施的培训模式,灵活运用集中课堂教学、在线视频直播教学、现场实操实训、实地参观考察、模拟演练等培训方式,面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重点群体开展全产业链培训,促进高素质农民技术技能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同步提升。2022年,面向成渝地区在内培育高素质农民75.4万人。
(三)启动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2022年起,农业农村部会同财政部启动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为乡村产业振兴领头雁,切实发挥其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原则上每年为每个县(市)培育10名左右“头雁”,全国每年培育约2万名,力争用5年时间培育一支10万人规模的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队伍,带动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雁阵”,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础。2022年,含成渝地区在内全国共培育1.78万人,2023年计划全国培育总数1.8万人。
(四)加强农技人员人才培育。鼓励各地继续推行“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培养机制,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注入“源头活水”。优化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学生毕业后定向到县乡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从事农技推广服务工作,为基层农技推广注入高水平后备力量。同时,2019年10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深化农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19〕114号)提出,“进一步打破户籍、地域、身份、档案等制约,创造便利条件,畅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生产经营主体中农业技术人员的职称申报渠道。”
三、加大政策和资金投入
(一)加强师资培养。进一步优化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布局,教育部确定并公布了170家由中央部门所属高校、优质本科院校、高水平职业院校牵头,行业组织、龙头企业等参与的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其中农业类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由西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兰州大学等7家单位分别牵头建设。2022年和2023年连续两年实施“职教国培”示范项目,聚焦优先发展产业领域,面向专业骨干教师实施示范培训,其中高职现代农业领域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每年向川渝地区下达定向指标,培养骨干教师,提升农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中央财政通过安排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资金,重点支持各地逐步提高生均拨款水平,改善办学条件,推进职业院校提质培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优化教师队伍人员结构,提高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水平等。2023年,中央财政安排四川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资金13.85亿元;安排重庆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资金11.34亿元。四川和重庆可以结合职业教育实际,统筹用好中央资金和自有财力,加大对农业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和师资培养方面的投入。
四、下一步工作考虑
一是继续支持涉农高校深化农林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涉农高校农林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助力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质,加快培养急需紧缺农林人才。
二是全面实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推进工程,根据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加速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促进教育与产业互融共生。结合推进农业现代化需求,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专业课程改革,持续优化职业教育专业布局,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打造高素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以及招生就业与专业设置联动机制,由行业主管部门定期发布行业、产业人才需求信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是继续加大中央对地方教育转移支付力度,指导各地探索建立基于专业大类的差异化生均拨款制度,督促各地落实两个“只增不减”要求,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和省级统筹力度,实施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加快补齐办学条件短板,推动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启动中职“双优计划”,集中力量建成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优质中等职业学校和优质专业。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 育 部
2023年8月16日
![]() |
![]() |
![]() |
![]() |
![]() |